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定義,有益於宿主的好菌,都可統稱為「益生菌」,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細菌叢生態、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,以及調整體質。
而當壞菌多於好菌時就會產生「菌相失衡」,所以平時需穩定補充益生菌增加好菌數量、提升打擊壞菌的能力,避免菌相失衡造成季節轉換、天氣轉變的敏敏困擾。
迷思一:益生菌想立竿見影?
雖然大家都知道益生菌可以調整體質、調節生理機能,但是很多人希望短時間內就能看見改變,只要無感就放棄不吃。
事實上益生菌需要長期培養。營養師提醒,為了讓益生菌有足夠的時間定殖並發揮,建議要連續補充2-3個月(每天吃是最好!!),長期並持續地補充才能真正感受到益生菌帶來的益處。
迷思二:菌數越多越好?
人們對益生菌最大的迷思,就是「菌數越多越好」,事實上是錯誤認知!
菌數「在精不在多」,市面上許多品牌會為了吸引消費者而標榜高菌數,但其實最適合吸收的益生菌菌數是在100-300億之間,菌數太少會無法發揮;菌數太多則無法順利吸收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負擔。
益生菌包含多種不同的「菌種」及「菌株」,必須針對需求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菌種及菌株!
挑選益生菌重點一、菌種
許多菌種的目的是幫助排便順暢,而如果要擺脫季節交替的困擾,推薦選擇副乾酪乳桿菌(LP菌)L. paracasei、鼠李糖乳桿菌(LGG菌)L. rhamnosus、雷特氏B菌B. lactis等專攻天生體質的菌種,以獲得最精準的守護力。
挑選益生菌重點二、菌株編號
「菌株編號」就如同身分證中的人名,即使是同一個菌種,也會有不同的菌株編號,用途也會有所不同。
且具有特定菌株編號的益生菌通常都會經過研究保證,像是LPC5、LR5、BL3等菌株編號。
所以好的益生菌,看菌種及菌株編號是關鍵!若產品未註明清楚,就如同在茫茫菌海中尋找一顆毫無標籤的珍珠,不僅花費金錢後無感補充,還可能吃下不安全的益生菌而造成危險。
益生菌最適合在「空腹時」補充,因為益生菌的生存環境 pH 值需介於 4-7,進食時的胃酸 pH 值在 2-3 之間,會大幅降低益生菌存活的比例。所以要避免在進食後補充益生菌,可選擇在起床或睡前的時機點吃。
而細心一點的品牌會選擇使用有專利的「包埋技術」,此技術可耐熱、耐酸,可以想像是替益生菌穿上一層保護衣,以提高益生菌的存活率,穩穩直達。
市面上許多益生菌為了迎合大眾口味,會添加許多矯味劑、甜味劑及香料,若在補充益生菌的同時吃下過多添加劑、熱量,就很難達到健康的需求。所以建議購買時要優先選擇無加糖、無香精等相對單純的益生菌。
除了避免添加物外,挑選能夠更有效率、養成習慣的劑型,「膠囊」屬最佳選擇! 以「顆」為單位的劑型方便我們養成食用的習慣,放入藥盒更容易記得每天要在同一時間補充。
市面上充斥著來路不明的益生菌產品,若是隨意挑選後吃下去就糟糕了!建議可留意產品是否通過檢驗,SNQ國家品質標章及SGS檢驗皆是安心有保障的第三方檢驗機構,可認明此標章保障自己!
選對益生菌,健康加分! 挑選益生菌時,建議仔細閱讀產品標示,選擇具有明確菌種、菌株編號、檢驗標章的保健品。唯有如此,才能精準打擊天生體質困擾,讓健康生活更上一層樓!
看完以上的說明後,是不是更了解益生菌了呢?
聰明選購精準打擊敏敏的益生菌▶聯華食品-專利金盞花葉黃素:https://shop.kgcheck.com.tw/product_detail?product_sn=378
◎ 資料來源